《产品研发过程实践》(3)业务环分析

首先我会做业务环分析,举一个例子来说,我需要做一个小的Brew平台上的手机游戏产品,那么这个业务环是什么呢?手机用户登录到联通的“百宝箱”上,然后找到我们开发的游戏,选择下载到手机上;然后,每个月(或者一次性)的通过联通进行交费;联通收到这笔费用以后,和我们进行分帐处理。于是我们可以看见,其中涉及的角色有三个:手机的游戏玩家;运营商和我们。

OK,我们就可以划一个圆圈,来模拟在现实环境下的现金流向:手机游戏玩家à运营商à我们公司;在这三个点上,各方的态度是什么呢?手机游戏玩家其实对我们的游戏无所谓推动或者不推动,他们完全是被动的,当这个游戏很有名气,或者很对他的胃口,那么他就会选择下载。仅此而已。运营商呢?联通在企图将“百宝箱”做得和移动一样出彩,那么他们对于我们这个游戏,至少是欢迎的,虽然到不了推动的局面,那么如果需要运营商有推动的态度呢?如果这款游戏是一款在线的,商务的,出发点令他们非常感兴趣的(比如能够把短信Push到网络上保存,当然Brew平台没有短信接口,所以至少在目前也就不用费心了),那么他们就会推动这件事前进。至于我们自己,那么不用说了。当然是推动的性质了。于是,我们看见上面这个业务环,基本上是可做的。没有什么太多问题。因为其中没有抵制的人,基本上是合作和推动。而且这个业务环很短,不会出现复杂的关系,比如你原来设想的客户突然之间改变了态度(原因是他们企图在其中上自己的系统等等……)。当然,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对以上这个案例是不会费心进行分析的,因为这个业务环很短,而且其中角色的关系不复杂,所以也就不用费心折腾了。

下面举一个例子,是中国移动的DM系统。DM系统是个全网业务,基本完成的功能可以看成这些:能够动态地给各款手机下载各种软件,在用户手机呼叫或者使用WAP、SMS功能的时候,能够清楚地知道用户手机型号,用户手机中所使用的软件版本等等(当然还有其他的功能,但是这对於我们这个话题并没有太多的价值,所以就不说了)。那么如果做为中国移动的一个PM,你来分析这个系统,是否值得上。会如何来做呢?

首先参与的各个角色包括:运营商(当然,如果是中国移动内部,你需要的就不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运营商了,将分为数据部、市场部等等各个具体的部门),终端(手机、PDA等等)厂商,DM系统软件提供商,用户。OK,我们就简单地分为这几类。对于用户来说:对于这个功能,有略微的推动作用,因为他将可以使用无线方式进行软件升级,并且不需要为了某一个新业务而换一个支持该功能的手机,但是推动性不大,因为我想没有太多人为了使用某个业务,而到终端厂商的客户进行升级吧。至于打电话而使移动运营商知道自己的手机型号,恐怕谁也不会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吧。仅此而已。那么对于终端厂商来说,这将增加他们的开发量,支持各种新的协议,而他们得到的好处是在线升级(但是这个功能,恐怕终端厂商自己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干到,没有太多必要非得和移动一起做);对于DM系统提供商来说,这将是一个利好的消息,一定是拼力去推动;对于运营商来说,将使得市场部能够根据用户手机来定点发送促销广告,这将是一个多么梦寐以求的方案啊,对于数据部等等来说,这将使得管理更加地细致化等等,对于此他们还是比较愿意的。我们看看现金流向呢?好像没有现金在这个系统中流动,要么我们让客户为此掏钱,不然,就仅仅是全网的支撑业务。这就有点头疼了,不是吗?由此可知,如果由一个DM厂商,来推动这件事情,将是多么困难,这种事情事实上,也就是运营商内部推动起来才相对容易一些呢。当然,这个案例的分析,没有深入下去,比如同样是终端厂商,也是不同的:因为国外一些类似MOTO、Nokia等厂商,技术相对比较先进,而且已经占据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,恐怕他们也不太愿意,因为此而使定制手机市场发生大量变动,但是对于Dopod这样的厂商来说,定制手机市场是他们梦寐以求的,那么同样的终端厂商,对于同一件事情,态度也将是完全不同的。

说到这里,想起了一点,其实我们的很多说服工作,换位思考,不就是站在客户立场上,替客户考虑,找到在这件事情上,客户的利益点;然后从这个利益点出发。使得客户的立场发生一些改变吗?从被动改为推动等等。

当然了,其他的很多市场工作,实际也在于改变态度上。由此可知,如果我们对于业务环不清晰,那么对于将来的各种活动将没有一个基本指导原则了。

当然,进行这个分析,对于我来说,最主要是发现两点:第一、如果一个很复杂的业务环系统中,其中的N个角色中,只有我们是推动者,这种产品要么是着眼于很长远的未来,并且准备好比较多的现金来使得市场成熟和推动,要不还是不要去做了,很可能让我们失望的。举一个例子,就事论事而已,个人观点,因为我知道很多公司在做工作流引擎――以至于我以为每一个做政府办公自动化的企业,都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,就是做一个工作流引擎――大概是引擎这个词实在激发了我们太多的想像吧。如果产品目标是:我们要做一个工作流引擎,是为了大批量销售给第三方开发商用的工作流引擎。那么对于我们直接客户――第三方开发公司,他们有很多选择,比如Lotus等等都有工作流引擎,我们又不可能为他定制什么东西;对于最终的客户――客户的客户(比如政府公文审批系统的使用者)来说,是否使用工作流引擎在他们具体使用的时候,是没有什么感觉的,无论是定制的还是在工作流平台上开发的,好像区别并不大――当然你非得说工作流引擎将使得将来的修改更加容易,我就想问一句,你真的在使用这么好的一个工作流引擎吗?那么推动者好像就是我们自己,对于这种东西,我觉得还是给他降低一层比较好,比如自己公司内部使用,并且能够完成工作流项目中50%的流程构建工作,另外50%的功能主要是打单的时候,提升客户对于本公司的技术信赖,还相对比较实际一些,否则请至少给我15-20个人,3年时间,还有超过4个使用我产品的项目,我才可能作出来点象样的东西出来。

第二个出发点是、如果一个很复杂的业务环境中,我们发现都是一帮推动者,基本找不到其中的现金流向,那么这个系统就很危险了。没有一个系统是免费的,即使我们预期后期将取得回报,但是这个业务环中的各方,是否也象我们一样自信,愿意陪我们玩那么长时间?如果他们不玩了?不见得整个业务环都是我们自己做吧。比如2000年绝大多数的网络公司的产品或者项目即如此。呵呵,突然想起前两天,我和老婆遛弯的时候,讨论的一个互联网模式,结果发现,一切都很完美,但是讨论到最后,我也不明白谁来买单,如果是这样,还分析个什么劲啊。当然,你要是说,这些钱我来投,就当产品推广费好了,那就没有问题,但是是否你们老板也这么想?

这种分析类似于战争中的战场分析,知道战场上都有哪些人,这些人的态度是什么?我们是如鱼得水的环境,还是四面困境的环境。如果是危机重重的话,还是不要做了。

当然,通过以上分析的业务,相对的来说,是比较容易看清楚的,也就是说,也许一大堆人已经在上面做了很久了。而新的行业,基本上没有能够看得那么清楚的。但是,我是一个保守倾向的人(类似于90%的人,是一种风险回避者),保守倾向的人一般来说,不能成为创业者和开拓者。因为高风险才能带来高利润,但是希望做为风险爱好者的你不要成为死在滩头上的一员。


文章来自: 本站原创
引用通告: 查看所有引用 | 我要引用此文章
Tags: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4040
发表评论
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