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产品研发过程实践》(18) 需求人员

需求人员,是一个项目成功还是失败的,最重要的一环(我不想讲,是最重要的几环中的一环,事实上,任何人员,都决定着项目的生死,我们说他是最重要的一环,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项目,失败的首要原因是项目需求模糊,混乱)。

做为一个需求人员,你需要分析客户的需求列表,进行需求获取,需求分析的工作,并且为团队整体工作,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。同时,在项目过程中,我希望他能够有相当的精力,来维护整个需求文档,因为这是我们开发软件的唯一的一份准则。

目前,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方面,有一些很不错的资料,在Xprogrammer和ITURL网站中,都有很大的篇幅去说明在和客户沟通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,以及使用各种工具,来分析,挖掘需求的技巧。而且,不管你使用什么工具,不管你使用何种分析方式,我们还是需要认识到,需求分析,还是需要很大程度上依靠着需求人员的经验。这些经验往往是最难获取的,也是最决定成败的一件事情。

其他的不多说了,事实上,在绝大多数小型项目中(7-8人的项目组,半年以下的研发时间),我强烈建议不设置专门的需求人员(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小作坊,小作坊也没有什么不好的,我们最关心的是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什么,而不是到底如何产生出来的,流程是为目的服务的,而不是以流程本身做为目的的。),由PM(我希望他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一些些商业知识以及谈判技巧),技术设计人员(他首先应该具备清晰的思路,能够在需求阶段从技术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方案,以供客户选择,并且我希望他能够把在需求过程中,所吸收到的东西,能够贯穿到项目全部过程中),测试主管(我首先需要他具备良好的整体思维能力,能够敏锐地发现需求的不完善或者不完整的地方,他需要从可测试性的角度来看待需求);一起来进行需求的获取和分析。

在需求获取和分析阶段,有几个问题,是绝对不能犯的:

1.          过多地从设计、开发角度,而不是从客户本身来考虑问题。当然,这一点有时候是难以避免的,比如我们很多项目,是在合同额已经确立的情况下,才进行需求的获取和分析,所以,严格意义上要完全避免这个问题,是难以做到的。比如我举一个例子,用户系统的用户注册量有几千万甚至更多,而且对登录速度要求很高,你会如何做?我想你一定会倾向于使用LDAP来做这一块。但是,过于多地考虑如何实现,就不应该了。在需求阶段,我们还是讨论实现什么,而不去考虑如何实现的问题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 让技术为沟通买单,我记得,在一次面试中,对方公司的老总问过我一个问题:“如果你们团队中,PM和技术人员对于需求的认知不同,那么你如何办”。很简单,我们也许都错了,去问客户,不要怕问客户,害怕别人觉得你很烦,甚至觉得客户很难相处。于是,自己设想一个过程,这种由于沟通的缺乏,而使得工作白费的事情恐怕太多了吧。不要让技术为沟通买单,也许很多技术出身的人员会倾向于这一点,希望通过自己多完成一些工作,来弥补自己在沟通上的不足,但是经验表明,这种解决方式根本就是南辕北辙。我举一个例子,在一次部署过程中,我们的一个高级工程师,在配置短信网关的时候,发现以前配置完成的短信网关,不能正常工作了。当时我们怀疑是运营商的短信中心发生了一些问题(结果证明也是如此),我们的工程师去和运营商沟通,运营商的一个技术人员说我们做错了(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错,而且这一点在北京的同事给予了支持,说明了很多次并没有问题)。但是我们的工程师不再愿意和对方进行沟通了,让我们发送了一份CMPP协议,并且磕了1个下午来学习CMPP,然后开始现场修改代码(并且没有做好版本控制,以至于找不到当时调试通过的代码了),而且更奇怪的是,这次修改代码的目的仅仅是想按照别人说的做,然后肯定还是不能联通,以此证明对方是错误的。我很奇怪这样的解决方式,难道我们真的认为,一个下午的CMPP协议的学习,能够顶得上别人半年的开发经验吗?而且和运营商的工程师如此较劲,有必要吗?为什么不进行再次沟通呢?即使再次沟通存在困难,为什么不通过我们的合作公司(我们和他们一起做这个项目),和运营商进行沟通呢?答复是:我不想别人认为我们不懂CMPP!这件事情的结果有三:第一,合作公司认为,为什么你们的程序如此不稳定?突然好,突然不好的,而且很不理解,为什么你们不能提供一份通过连通性测试的结果,来证明你们是正确的?第二,现场大量代码的修改,而且缺乏版本控制,使得代码最后只能回滚到到现场的第一天的状态,所有在现场所做的调试工作,全部白费了;第三,我们的两个现场工程师几乎通宵了3天,看着他们疲惫的眼神,我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说,说你不称职吧,有点不忍心,毕竟如此旺盛的斗志是我希望看见的,表扬你吧,我简直觉得这种忙碌是自己折腾出来的。请记住,无论你做什么职位,在哪个领域,如果缺少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,都将使你的工作很难推进。我能够理解沟通中存在的难度,至少在我们很多工程师的心目中,他比在4个小时内,读懂整个CMPP协议要困难,但是,无论你如何认为,也无论你技术能力多么出色,企图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沟通问题,是不太现实的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 不要自以为是;这一点我说过很多次,这里就不展开了,老老实实地向你的客户学习,他们才是你的老师,而且他们以前没有IT系统辅助他们的工作,他们那么多年也能工作得很好,所以不存在你教他们应该如何做他们的工作,你只是辅助他们更轻松,更方便得完成他们已经完成得很好的工作。记住这一点,不要自以为是!

4.          尽可能的简单,你今天落实下来的工作,将来都是要实现在代码中的,今天一段100字的需求描述,可能需要你在设计阶段付出20人时的时间,在编码阶段花费30-40人时,在测试阶段付出50-60人时,在维护阶段付出100以上的人时,同时,也存在也许能力不足,导致的概念混乱,而导致的高昂的平衡成本,这是极其划不来的。不要仅仅把成本想成一段代码,在整个软件过程中,这将随着时间增长,而增加可怕得多的成本。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,请首先去明白这一点,不然你将把项目组带入灾难中。

最后说一句,为什么对于小型的团队(当然,上百人的项目组,项目费用几千万甚至上亿,团队在N个国家进行日不落的开发和测试,项目经理在1年中仅仅在视频会议上见过2次等等,这种项目,我没有做过,而且也很明白一点,这份文档中,所列出的很多经验和教训,并不适合这种项目,因为在这种项目中,无所谓成本高或者成本低,你必须依赖于非面对面沟通)来说,我建议需求人员由项目组成员来一起做?理论上来说,应该有独立的需求人员,然后传递需求规约书或者需求描述给下面的设计人员,但是,这将使得需求人员的压力非常大,他因为不知道后续阅读者会是谁,从而需要把所有的细节都包含进入文档,这将使得文档非常庞大和难以维护;同时更可怕的一点是,需求规约书是用自然语言进行描述的,进行一次需求的传递,必然发生理解上的扭曲。那么我们也许更好的选择是,那就是尽可能地让项目组成员加入需求过程。OK,我的概念是,在最容易错误的领域内,即使多投入一些成本,还是有必要的。这一点,是我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坚持,因为我不是理论派的人,我只知道,在项目过程中,进行大量的人员层次划分,将使得沟通成本急剧上升,所以,但凡有可能,对于一般的小团队项目来说,还是多讲一些实际,少讲一些理论比较好一些。


文章来自: 本站原创
引用通告: 查看所有引用 | 我要引用此文章
Tags: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3792
发表评论
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