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产品研发过程实践》 32 谈谈人才培养

人才依赖于外部空降还是依赖于内部培养,这一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。自己培养起来的人员相对的来说,对企业文化等方面理解比较深刻,和企业更容易丝丝入扣,但是新的思路不容易建立。而空降进来的人员,会快速带起一个团队,但是需要解决一个是否和企业适合的问题。这两点都很讨厌。

但是无论如何,都需要面对一个人才培养的问题。对于一个软件团队来说,产品的产出固然重要,但是至少同等重要的是,培养出来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团队。这支团队将在下一个项目中做得更好。一个管理者需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。特别是承担People Manage工作的人员。

首先,先讲一个笑话,放松放松。事实上,我也亲身经历了这种过程。这是一种对付刚刚进入公司的新人,好像有个名词,叫做“蘑菇疗法”。说的是,刚进入公司的新人(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),管理者会把他往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一扔,然后不时给你浇上一盆子“生物化肥”(就是大粪啦!),放这么个2-3个月。这种员工就会给培养成一种工作饥渴症。具体一点的做法是:就是找个角落,给你一台烂机器,然后开会的时候叫上你,平时也没有什么事情干,但是不允许你上班的时候干和上班无关的工作(也就是说,你实际上,就是闲着,什么都没得干);然后,即使给你一些工作,也没有人给你任何的指导,就是让你这么自己胡乱做,然后干得不好,就是一顿批评;然后再闲着。很难受的。我经过了这样的疗法,大概有2个月。不知道他们是故意的呢,还是无意中如此干的。

突然有一天,一个项目经理对你说:“别歇着了,和我一起干项目吧!”,那时候,让你干什么,你都很拼命,而且这种害怕再次回到黑屋子的心理会不时影响你,使得你总是在一种工作渴望中。这种员工一般来说,工作会比较认真,而且危机感比较强,比较好使。但是这种员工,将来也需要再次教会他,不要去承担太多工作。呵呵。不过那是很以后的事情了。暂时还是很好用的。

不过一直觉得这是一个挺损的着呢。我直到2000年,才知道有个这种疗法。

用这个作为开头,来说人才培养,好像有点过分,但是,这也是培养的一种方式。

好了,下面开始说正经的了。

人才培养,首先你必须能够辨识出,什么人具有这样的品质,将来能够走得比较好一些。值得你给予他更多的机会。

联想有一句话,底层员工需要责任心,中层管理者需要上进心,高层管理者需要事业心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,那么是不值得去培养的。技巧方面容易培养,但是这种价值观方面的东西就不容易培养了。所以,一般来说,你还是对没有责任心的人省省心好了。

另外,人才的判断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,比如有人喜欢踏实工作的,有人喜欢头脑灵活的,这都不好说一定如何如何。但是基本的责任心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说的。如果不具备,就走人!

在现代社会中,对于个人来说,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?我觉得是机会!我们说培养一个人员,是指给他更多的机会,去尝试一些更多层面的工作。这里面隐含着两点:首先你得到了一个犯错的机会,在你主管的心目中,他是有把握做好这件事情,也许已经准备了若干后手的,即使你失败了,要么这个错误是他能够Cover住的,要么是已经预留了牛牛,在后面替你补位;其次你得到了一个直接锻炼的机会,如果你的主管明白事理的话,在你不出很大错误的时候,是不会太多干涉你的。

所以,对于管理者来说,决定把机会给谁来做,是很重要的。对于一个员工来说,如果你突然接到一个超出你职权范围的工作,请加倍认真对待!

一般来说,对于软件行业来说,对于一般的员工,一般我们会提供三种机会:参与一个大型系统的框架设计工作;以及具体负责一个2-3人团队的微小型项目;或者提供一种给客户演示等等的机会。

一般说来,如果是承担框架设计工作,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核,设计的感觉;思维的慎密程度;是否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,以及设计的落实能力等等,都是如此。这时候,我们一般会讲一个总体设计思路,然后让他逐渐展开后面的设计,看看他是否能够把总体设计思路贯穿下去。如果能够很好得贯穿在整体设计中,这样的人员我们会觉得没有看错。

如果是作为项目经理,我们会主要从项目管理过程上去看。这不是说要你把所有的流程都认真一点一点做下来,对于这种微小项目,实际上也是不必要的。我们主要会看以下几个方面:人员工作的安排是否恰当和及时;工作任务安排是否恰当合理;在碰到人员冲突的时候,应对冲突的能力如何;一般来说,如果第一个项目中,人员工作安排方面做得不错,就算可以了。但是如果团队内部怨声载道,那么我们可能也会考虑得更多一些,下次需要更谨慎一些。

如果说是面对客户方面的,主要看面对客户是否能够正常发挥,以及是否能够对客户尊重和换位思考。在技巧方面以后可以培养,但是这些最基本的认同方面,我不希望也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来培养。

以上是给予初始机会的一些人员锻炼。

事实上,在日常的工作中,我们来培养人员,不仅仅是提供一部分机会,在日常的工作中,我们也会持续得加以培养。比如在价值观方面,在硬性技能方面,软性技能方面都会持续的给予关注。

这就需要提到一点:学习氛围了。由于IT行业的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非常快,那么人员的部分知识在迅速地老化,特别是对于研发人员来说,知识老化的比例和速度会更快。那么如果我们希望在IT行业中长期工作下去,一个合适的团队学习氛围就是必不可少的。

我对于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:首先是一个大家能够乐于和愿意接受新知识的一个过程,第二是团队气氛允许团队成员犯错,并且把这种犯错当作一种提高的过程。

首先,我见过很多公司,都在抱怨,我们的开发工程师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啊?他们的素质不如其他公司的高。但是,我的理解是,这个现象的出现,公司至少要负80%的责任。因为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在个别人身上,我们可以认为是个别人的问题,但是如果一个问题发生在绝大多数身上,我们还是仅仅批评素质问题,就多少有点不恰当了。应该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可以帮助这个问题的解决。

比如,我们是否给予一些恰当的时间来给予员工学习。不要把个人的学习都看成一种员工应该进行的课后作业,都需要员工占用自己的时间,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。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,而且还比较难以落实。当然了,员工都是成年人,如果他们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来更顺利一些,工作之余进行的各种课后作业,是需要的。但是,这一点我们无法要求别人要如何如何做。举一个例子来说,你每天让员工满负荷工作8-10小时,加班是家常便饭,然后期待于员工在下班之余,再通过浏览网站等等,来获得新的技术信息,你觉得这种事情能够长久吗?不要说:我就是这么干的,为什么我们的员工不能这么干!每个人对于生活态度都是不同的,你认同生活方式未必就是别人所认同的。这作为个人修养值得敬佩,但是用来对一个团队做要求,多少有点不近人情了。你还需要有更好一些的做法。比如,适度地给予一定的时间,来进行学习。程序员团队,绝大多数人员都有一种完美倾向,他们都希望能够使得程序看上去优美,但是太大的时间压力,使得很多人采取了一种近视的做法。

其次,公司是否乐于对新的内容进行一些尝试。如果我们认为所有新的知识,都不值得尝试,那么员工的学习将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,我们总是被动的。

另外,如果需要尝试,那么就必须有一点觉悟,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成本的。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是无风险的,如果一个团队对于错误的认同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态度,那么任何新的东西,在这个团队都将无法推行开,因为大家会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态度。那么所谓学习气氛的加入就变得多少有点苛求了。

那么如何评价错误的接受程度呢?我的理解是,如果我们希望错误尽量少发生,那么必须有一个觉悟,就是必须给予他尽量多的资源来进行这项工作。如果缺乏这一点觉悟,而且在任何点上都需要不发生任何错误(比如,常用的借口是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这是一句绝对正确的废话,事实上,所有东西都决定了成败),那么员工将工作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下。我的判断依据是,在外部的工作,我希望尽可能不要发生错误,所以对于这些内容,需要投入尽量多一些的资源,比如文档需要经过2个人以上的阅读等等。并且对于重点章节,需要安排一些会议来Review。保证正确性。

好了,多花一些精力在这方面,如果你的团队能够建立起来学习气氛,那么很多事情会比较容易展开。

最后说一点比较好使的方式,一般来说,开发人员有一些特征:比如一般来说,他们不善于一种主动的沟通(但是,作为管理者,如果沟通氛围没有建立起来,你不可以用这个作为托辞,沟通是双向的,所以你也需要努力往这个方向上走);他们一般都相对有个性;其中有不少人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考得不是很多,所以会不时发生一些职业生涯的忧虑,这些忧虑有时候会促使他们做出一些快速的,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说比较冲动的举动(呵呵,这一点有时候,我也会如此啊)。

一般来说,我会如此来做。每隔一段时间,和开发人员进行沟通,来交流他们的职业发展。一般来说,技术人员的将来发展方向无非以下几类:管理方面、专业方面(比如项目管理领域,比如框架师)、或者跨市场和技术方面的行业咨询等等人员。大致如此,当然还有其他的出路。这里就不详细说了,因为这和具体的分析没有什么关系,你自己来考虑好了。

然后,你可以询问技术人员,他们希望在5年或者10年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在这里你可以形容一些将来职业生涯中可能达到的一种场景,来做描述。比如对于项目管理来说,你可以说:“在将来,你可能空降进入一个公司,带领一个30-50人的一个团队,在半年之内带领你的团队,和10个左右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,建立起来一个全网业务的构建。”如果对于框架师来说,你可能说:“我们面临一个业务系统,基干数据量在T级别,每天访问量在1000-2000万左右,对于这样一个业务系统,我希望能够稳定运行,并且访问速度比较快,你准备如何做?”类似的等等。当然,我们清楚一点,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,未必什么都是如我们所想的,将来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,但是无论变化是什么,我们还是建立一个目前的职业规划,总比没有规划比较好一些。

然后,可能你的下属会告诉你:我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很好的PM。能够带领一个大型项目。并且按时、按质完成项目。同时,做一个能够让很多人所使用超过3年的软件。

OK,我们得到了一个目标。下面我们就开始分解了。一般来说,当一个职业目标建立以后,我们会发现支撑这个职业方向的N个能力体系树。比如如果要成为一个好的PM(指纯粹意义上的PM),你需要精通PM的过程管理,你需要是一个好的人员管理者,你需要精通沟通技能,等等。然后如果需要,我们会分析一下,在这些技能树(当然,你可以划分得更细一些,比如把项目管理划分包括成本管理,风险管理等等在内的9个管理体系等等,这方面我不展开说了,自己参考PMP资料)中,你的优势在哪里,你的劣势是哪些。然后,记住这几个点,然后只要有机会,就给他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朋友,或者有意识地让他锻炼这方面的能力。

然后,过一段时间,回来看看这方面能力的一些锻炼是否适合他的性格,兴趣。看看这段时间是否有长进等等。让员工感觉自己的能力在提升,并且在工作中得到提升,是非常重要的。也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。OK,大家看着办好了。


文章来自: 本站原创
引用通告: 查看所有引用 | 我要引用此文章
Tags: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4920
发表评论
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!